座人印刷复制及其技术研究综述三
印刷复制及其技术研究综述(三)
1.2.3 RIP技术的发展
为了满足数字化印前高速高效处理数据的要求,栅格图像处理器(RIP)正从印前系统中功能单一的组成部分逐渐变成智慧型多功能的动力源。过去RIP通常是一个用户看不见的黑盒子,并且和各种输出装置相连。如今运行在标准平台上的软件RIP已自成系统。它继续驱动着各种输出设备,承担着繁重的生产任务,如补漏白、组版、图像自动替换(OPI),而这些曾经是专用高端印前系统的传统领地。
近年来,RIP已经变成数字化印前环境中的重点,这是计算机直接制版和大幅面照排机广泛应用造成的。因为C到要通过严格的测试科学家们正准备启用世界上第1台清算地球上最大海洋塑料垃圾堆的机器才能投入使用TP和大幅面照排机的使用成本高,一个能够帮助发现和纠正错误的RIP解决方案是至关重要的。
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是研究多RIP来增强输出能力,特别是在实现某一特殊功能时,如加或补漏白的处理。一般采用两种方法:对称多重处理和采用多微处理器(CPU)。目前,RIP已经变成了印前生产的核心问题。它影响到从色彩和文件管理到印刷的整个生产过程的方方面面。随着RIP的功能日趋增多,它变得更像服务器了,而服务器也具备RIP处理的能力。RIP将会继续发展,能够完成更加紧凑的集成化印前操作,可以帮助建立更加灵活的输入和输出格式,并具有创建更有效的工作流程的可能性。
1.2.4 色彩管理系统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现在,先后出现了数码输出到印版(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以下简称CTP技术)及数码印刷等技术。这些设备输出的色彩极大地受到各种设备内在的色彩管理系统的影响,且各系统的色彩管理互不兼容,不能保证彩色印刷复制过程中使用不同设备时的质量。
为了在整个印刷复制工艺流程中实现多种设备间一致的色彩转换,1993年由八大电脑及电子音像发展商组成了国际色彩联盟(International Color Consortium/ICC)。ICC决定建立基于电脑作业系统之内的色彩管理,并利用“ICC Profile”(色彩描述档案)完成不同设备间的色彩转换,任何输入或输出设备支持这种格式的话,它们之间便可作准确的色彩转换。每个设备只须建立一个ICC Profile,系统便可方便地管理色彩。现今ICC已有超过50家著名公司加入成为会员,有很多新产品支持ICC Profile,可以说它已成为一个工业标准。相应地出现了一系列软硬件成果支持色彩管理系统;支持色彩管理的操作系统如ColorSync 2.0、2.1;支持色彩管理系统的应用软件,如Photoshop5.0、FreeHand8.0、QuardXPress4.0等;工艺流程中支持色彩管理系统的硬件设备,如扫描仪、电脑、彩色显示器、数字打印机、照排机和印刷机等;光谱测量设备(如分光光度计,透、反射密度计等)。
目前较为成熟的色彩管理系统有:Apple ColorSync2.0、2.1(CMS),Kodak Precision CMS(Kcms), Agfa Fototune Flow, Linocolor 5.0、6.0版。这些不同的色彩管理软件,虽然控制的重点和起的作用有所不同,但其基本目标是一致的。
1.2.5 数码打样技术
打样技术是印刷复制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西方国家研究出以较稳定的化学打样技术替代传统的油墨打样技术。在电子拼版系统出现以后,数码打样日趋成熟,是受推崇的最新技术之一。数码打样技术又分为软打样和硬打样。所谓软打样,是在屏幕上看色,主要用途是方便分色过程中的修整,一般只供内部控制之用。不过随着色彩管理及络技术的普及,已有部分广告商利用数码打样技术实现远程打样,作为与客户沟通之用。
硬打样以赛天使公司研制推出的Iris2044喷墨打样机为代表,该机曾获得当年GATF之印制科技奖。由于Iris打印的稿样具有色彩稳定及极接近印刷效果等优点,国外不少印刷客户都愿意以Iris稿样作为收货标准,不过该机必须配合Scitex色彩管理系统完成操作。
数码打样的最重要贡献就是改善了制作者与客户的沟通。它可以先让客户看稿样,待满意才输出菲林,既节省成本亦增进沟通,甚并将其列入国家鼓励发展行业至可以一边分色一边打样,可谓是印刷流程上的重要突破。
目前较通用的数码打样,有采用喷墨打印技术的,有采用热升华打印技术的,也有采用热转移打印技术的。在国外,目前是传统打样与数码打样并驾齐驱, 随着ROOM (Rip once Output Many) 输出技术日趋成熟,以及采用印刷点打样机的研制成功和价格下调,数码打样将逐渐成为主流。
声与日韩存在明显的差距明:
数显式水泥砂浆压力试验机数显式土工材料专用试验机
数显手动材料扭转试验机
数字式拉力试验机